近日,一位自称“吃不了甜的”的网友,尝试了一款“”新甜品——肉夹馍马卡龙,引来同样不喜甜的网友的围观。
位于西安的店家透露,这款国庆限定新品用磅蛋糕模拟了“肉肉的乱七八糟外形”,肉馅为提拉米苏风味,外壳在保留传统马卡龙的杏仁味的同时,用喷火枪燎出了“炕焦的白吉馍”的质感。
在众多传入中国的西式甜品中,马卡龙堪称“初代网红”。可是,渐渐地,它的面目变得越来越模糊。对一些新世代消费者而言,近年蹿红的Pierre Hermé Paris,是他们认识或重新认识马卡龙的窗口。
而今夏,巴黎奥运会吸引大批游客赴法,其中不乏被当地知名甜品店的马卡龙齁到,然后带着“罪魁祸首”回来“祸害”家乡父老的“马卡龙受害者”。
不过,既然马卡龙没有退出国人视野,就说明依然有喜欢它的人。眼见它在国内的形态越来越花哨,口味越来越离谱,人们不禁想问:现在的马卡龙到底谁在吃?
各界普遍认为马卡龙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,其最初形态是杏仁小圆饼,常见于威尼斯地区的修道院。
据说,马卡龙是由美第奇家族的面点师在1533年带到法国的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马卡龙在17世纪末才传入法国。而无论哪种说法,都改变不了法国人重塑并推广了马卡龙的事实。
20世纪初,随着法国在时尚界地位的确立,以及Ladurée等糕点师的有力宣传,马卡龙从法兰西走向了世界,一步步成为时尚与奢华的象征。
许多国人早就记不清自己*次见到马卡龙是在什么时候了。因为在风靡中国之前,它便是海外影视作品中的常客,而一些奢侈品广告片里也出现过它的身影。只是那时,我们中的大多数,还没有品尝正宗马卡龙的机会。
我*次吃正宗马卡龙是在2011年春天。在巴黎“留子”朋友的带领下,我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Ladurée马卡龙——说是大名鼎鼎,但我压根不记得自己最早是从哪里知道这个牌子的。
又贵又甜——这四个字就是我对马卡龙的初印象。在几欧元就能买一个萨解决一顿午饭的当年,卖到几欧元一个的小小马卡龙,简直令人无法想象。而且,我从未吃过糖精味这么重的甜品!
但是,我能理解Ladurée店里门庭若市的景象——出来旅游嘛,该尝试的当地特色还是要尝试一下。尽管当时没有“网红”“打卡”等概念,但“来都来了”的自我暗示,一直根植于国人的血脉里。
因此,我也估计这款甜品能够在国内掀起热潮。且不说它有多好看或多有象征意义,单说售价高这一点,就足够吸引很多人,因为总有这样的消费者,越贵的东西,越要得到;总有这样的产品,越是卖得贵,越是有人买。
2012年龙年除夕夜,刘谦在中央电视台春晚上用马卡龙变了一个魔术,说道:“这是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小点心。它们有很多的颜色,非常好吃。”于是乎,马卡龙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红。
据报道,在上海,国金中心一家甜品店的马卡龙标价28元/颗,店员称,法国空运来的马卡龙卖得不错。
在网上,马卡龙也标出了天价。一位《重庆时报》(今《新渝报》)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“春晚刘谦饼干”“春晚魔术道具甜点”等关键词,出现了1000元一斤的马卡龙。
这个售价高到什么程度?2012年,一线城市的猪肉价格,不过十几元一斤;根据一位网友晒出的老照片,广州奶茶店的饮品一杯7元,餐厅里的刺身一盘五十几元。
一方面,原材料昂贵、做工复杂是主要因素;另一方面,马卡龙在从法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,牢牢跟“奢华”“格调”“时尚”等形容词“锁死”,把自己变成了品位、财富乃至身份、地位的象征。
彼时,北京奥运会余温尚存,上海世博会余音犹在,国人对世界尤其是代表品质生活的西欧文化,充满了敬慕与向往。
2008—2012年,中国的GDP增速一路飙升,尽管当时国内物价有不同程度的上涨,但多数消费者对花钱这件事,心里都是有底气的。
2014年,Ladurée在上海开设了中国首店,马卡龙爱好者和对马卡龙好奇的人蜂拥而至,将国内的“马卡龙热”推向了又一个高点。
之后几年,“新一线城市”和“新中产”概念进入国人视野,渴望新的消费场景、拥有新的消费习惯的新潮消费者随之出现,马卡龙这一既有历史底蕴,又有颜值和象征意义的甜品,可谓长在了他们的消费点上。
于是,马卡龙开始受到新中产妈妈的青睐,成为年轻爱侣间的礼物,出现在白领的零食包里,被餐饮、时尚等领域的品牌将其整体或部分元素运用在自家产品里……
市场的火热加剧了竞争态势。一些本土品牌和甜品店也坐上了马卡龙的餐桌,渴望分一杯羹。既然历史底蕴和品牌价值打不过,那就通过打价格战和口味战来争取市场份额。
在上海徐家汇美罗城,一家甜品店用“这是春晚上刘谦的魔术道具,现在8个只要23元”的话术招揽顾客。店员表示,春节期间马卡龙经常销售一空;在淘宝网上,《重庆时报》的记者搜出了100元10个的马卡龙。
一家网店的店长告诉《重庆时报》的记者,他们是在春晚之后跟风上架的马卡龙,觉得马卡龙“五颜六色”,符合店内商品的特色leyu乐鱼注册,并且“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商机可循”。
2016年前后,随着社交媒体兴起,众多美食博主和时尚达人通过探店、晒照、产品宣传等方式,将马卡龙捧成了不折不扣的“网红”,大幅提升了这款原本富有精英感的甜品的国民度。
但是,受众人群的扩大和关注度的提升,对任何产品来说都是把双刃剑。马卡龙的贵和甜很快成为不喜欢它的人的进攻点leyu乐鱼下载,加上跟风的卖家太多,市场很快变得良莠不齐,暴露了马卡龙色素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。
一些初尝者如果碰巧吃到了低品质的马卡龙,就很有可能再也不吃第二次了。况且,捧红马卡龙的社交媒体,也捧红了其他甜品。对多数人来说,马卡龙从来不是*。
当马卡龙曾经的浪漫别名“少女的酥胸”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被渐渐淡化,我们意识到,马卡龙在这些年里跟着大环境一起改变了。
烘焙市场一度火爆,本土品牌和个人店铺不断涌现,为马卡龙带来在外观、口味等层面的创新和本土化。
除了早几年在西安萌芽的肉夹馍马卡龙,一些大品牌也借春节、元宵节、中秋节等节日,推出了带有中式韵味的马卡龙,试图吸引更多消费者买单。
在一些旅游大省和知名景点,机智的商家结合当地元素与传统文化,开发出独具特色和辨识度的马卡龙,借助网红式营销,把中式马卡龙做成了备受欢迎的文创品。
一些主打自研、定制的自营小店向线上销售倾斜,靠稀缺性和健康度吸引消费者;也有开在学区的甜品店,用自助的形式打价格战;还有一些店靠适合拍照的网红风格突出重围……
甜品爱好者和动手达人,则在此前的居家岁月里,自己做起了马卡龙。他们亲自把控糖分含量,不少人甚至开发出了新口味,从此实现马卡龙自由。
在大形势的衬托下,吐槽马卡龙性价比低、难吃和贵的声音此起彼伏。做得好的马卡龙卖二三十元一个,还可以令多数人接受,但卖到一个50元以上的马卡龙,不管有多好,都会令很多人望而却步。
不过,就算不被很多人理解,马卡龙也依然以变幻的姿态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,且不乏号称卖得特别好的商家。
大概对任何事物来说,只要愿意改变、能够改变,就是充满希望的。并且,只要马卡龙的悦己价值和社交价值存在一天,这种因人类文明发展而诞生的甜品,就会存在一天。
而当服饰、化妆品、汽车、电子产品,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以“马卡龙”命名的色彩或风格时,我们可以肯定,马卡龙或马卡龙文化必然不会消亡。
至少,那些上学时因零花钱不够而留下遗憾的年轻人会在自己赚钱后,买一个几十元的马卡龙圆一个年少时的梦。